|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特产 > 全国榜首桑蚕茧

全国榜首桑蚕茧

关键词:桑蚕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阳城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XYC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2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阳城县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全国桑蚕茧的著名产地,也都是雄居全国榜首。

在中华文明史上,阳城从古代原始社会的轩辕黄帝时代就开始了栽桑养蚕。

来到阳城县西南云蒙山区原李圪瘩乡人参垠村,那里的人们会骄傲地讲述和展示轩辕黄帝妻子嫘祖娘娘在此研传栽桑养蚕留下的远古铭记。

传说当年嫘祖娘娘随轩辕黄帝来到人参垠村花石沟庄后,很羡慕云蒙山的天然林海与自然风光。她常信步进入山林之中寻觅食物,探求新的未知。有一次,她看到林间树枝、藤条上爬着一簇簇野生小蚕虫吃叶,挂着一串串白色小茧,被雨泡风浸披挂的茧丝条,便倾目观注,惊喜万分。嫘祖将这一发现奉似“天书”,带回去奉告轩辕黄帝,并在村上广为宣传。接着,她便动员众人进山去,认识山桑、蚕虫、陈茧和茧丝。随后,嫘祖不断上山考察,深钻细研,教人们采集桑籽,育桑、繁种、养蚕、抽丝,以人参垠、花石沟为传播据点,向周围扩散。有一天,嫘祖在花石沟组织当地和附近的众男女,做抽丝织丝的现场示范宣传,午后时分突然暴风骤雨大作,山洪滚滚横溢。人们纷纷避险,而嫘祖却顶风冒雨跑上跑下抢救。谁知那些拖在地上的、挂在崖上的茧呀丝呀,全都拣不起、拉不动了。长时间的风雨停息后,映入人们眼帘的景象令人惊奇:坡地石板上,高山崖石上,丝条网状,痕迹显现; 嫘祖娘娘跑步抢救留下的步履石印可见。

至今仍存的远古铭记证明,正是嫘祖娘娘善于发现、利用、研制和传播,中华儿女开辟出了丝绸之路文明史,唱响了全世界。

再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西周《穆天子传》载:“天子四日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获泽为阳城古县名。西周穆王所以“休于获泽”,就是为了观赏阳城人民的采桑养蚕活动。单从西周穆王时代算起,阳城县蚕桑业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这里历代多以农桑并提,素有“一亩一株桑,种地不纳粮”的说法。到清代,不仅养蚕业遍及到全县,而且民间手工缫丝户和丝织户有新发展。清朝张晋曾有“养蚕行”诗作:“天不雨,桑叶稀,蚕满箔,常苦饥。闺中愁煞养蚕女,蚕不得饱丝难吐。我闻从儿食乳蚕食桑,舍此二物无以偿。……”清代朱樟论“桑技”中称:“往与阳城田侍御树滋论蚕桑事,谈及虽中苏杭等郡倚蚕为春收,栽桑之法……南桑下子压条,少长接枝,其叶厚而大……”。

在现代桑蚕茧生产的发展进程中,阳城几经波折,仍居全国桑蚕茧生产群雄之首。民国初年,蚕桑业又有新兴。1936年全县产茧达到90万斤,蚕丝对外销售价值看好。日军侵华后,由于战争破坏,蚕茧产量相继大减。到建国前,桑树由抗战前的100万株减少到78万株,全县蚕茧降到41万余斤。

建国以后,全县的蚕桑生产得到了恢复。发展过程中几经周折,在波浪式的翻滚中,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7年。在达到了迅速恢复的基础上,引用江苏的改良蚕种,推广新法养蚕,1957年产茧84万斤。第二阶段:1958年至1962年。因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和官僚主义的影响,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蚕茧产量逐年下降,1962年产茧仅达31万斤。第三阶段:1963年至1975年,这十余年间受极左路线的干扰,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毁桑种粮时有发生,蚕茧生产发展缓慢,年产茧一直徘徊在四、五十万斤。第四阶段:1976年起,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蚕茧连续十五年丰收。1976年产茧90万斤;1977年首次突破“万担关”,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万担县”。从1977年起蚕茧产量一直占全省产量的一半以上,名列全省之冠。十年内又连跨“两万担”、“三万担”大关。1987年获国家农业部三等“丰收奖”。到1990年,年产茧达到361万斤,跨入全国蚕桑基地县行列。全县初步形成了育苗、栽桑、养蚕、制种、蚕茧收烘、缫丝,开始形成了织绸系列化生产体系。后又由于桑蚕茧产、供、销条块各据,利益关系矛盾而形成蚕茧大战,挫伤了桑、蚕、茧生产的积极性,发展速度和规模受到一定制约。第五阶段:2003年之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调产力度,调整加强了县蚕桑发展研究中心机构领导,提高了蚕桑生产主导产业的地位,开创出了一条“新政策+新科技+新品种+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高效益”的桑蚕茧科学发展的生产经营模式。

近几年,自县委、县政府实施10万亩优质桑园调产战略起,县、乡、村不断加大投入,并健全了奖励和补贴制度。引进推广陕桑305优种,采取嫁接、育苗等措施,定点西冶、上黄、三利园区育苗,创下年出圃400万株的全国最大的优桑繁育基地,解决了优桑苗源和普及优种桑问题,大力推广水地桑园和密植桑园,全县优质桑园已发展到8.48万亩。次营镇、寺头乡各建成优桑园万余亩,董家岭、张家庄各建成双千亩桑园,千亩桑园村有6个。制蚕种告别了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建立了自动化微机测控系统,蚕种生产由过去多年在3万张左右徘徊,猛增到年生产国家标准871×872优质蚕种10万张。养蚕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各据费力又费时,扩大了小蚕共育和大蚕田间大棚饲养的覆盖面。多品种蚕药生产通过了国家GMP认证,达到了标准化药品生产和规范化防治蚕病,蚕发病率下降到5%以下的水平。以方格蔟替代以往长期沿用的草、枝蔟,方格蔟普及率达到80-95%。

随着栽桑养蚕业规模化的迅速发展,蚕桑生产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户不断增多,专业化规模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刷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到2007年,全县生产发放国家标准蚕种10万张,产茧682万斤,蚕桑业总产值达到1.2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全县涌现出次营、寺头、芹池、演礼、董封、东冶6个年发种5000张的养蚕大乡镇,其中次营镇、寺头乡年养蚕1.4万张。年发种500张以上的养蚕大村35个,其中张庄、董家岭、安上、黍地、苏村、东庄、赛村、西冶8个村,分别发种1000张以上,其中,两个村年养蚕2000张以上。全县468个行政村中,有175个行政村年产茧分别都在万斤以上。全县以养蚕稳定就业的专业农户2.5万户,从业人员5万人,蚕农人均蚕桑收入1540元,户均收入3080元,全县有2000多户养蚕业年收入万元以上。蚕桑生产成了广大农民的摇钱树、聚宝盆。

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以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县委、县政府建设蚕桑基地县的战略,打造出了一系列新的品牌:全国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县,全国优质陕桑305育苗大县,全县蚕种自动化催青系统先进县,全国GMP蚕药生产达标县,全国蚕茧质量综合指标第一名,全国“阳城蚕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县,“阳城蚕茧”成了全国名牌产品。

阳城桑蚕茧,不论在陆上丝绸之路,还是在水上丝绸之路,树起了新的里程碑,成为华夏历史文明和阳城历史文明厚重的源泉。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