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由“顺理则裕”,说到阳城古代的民风民俗

由“顺理则裕”,说到阳城古代的民风民俗

关键词:民风民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阳城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XYC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66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郭峪城中王重新老宅的门上,至今还留有几块当年的匾额。其中有两块体现了王重新的致富理念和处世哲学,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一块是“顺理则裕”,意为经商有道,不发横财,就能富饶。“裕”,不仅有财物多的意思,还有“宽裕”的意思。于是“顺理则裕”还有一层意思是顺应情理,处理事情就有宽阔的活动空间,就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另一块是“居仁由义”,意为存心仁厚,遵从正道,奉行真理。王重新所以能“不数年赀雄邑中”,成为生意兴隆、家财无数的巨商,与他有这样的经商理念和处世态度是分不开的。他存心仁厚,热心于救贫扶困。平时乡里有“死不能棺者,病不能医者,婚嫁不能具礼、赋税不能如期者”,只要求上门来,他都热情资助。他家喂养着几十头骡马牛驴,一方面供自己出门运货使用,一方面供闾里乡邻耕田拉磨使用。为了邻里使用方便,他家每天都在自已的门旁拴几匹牲口,使用的人可以随时从那里牵走,不必请示主人。用毕,送回拴在原处就行 。至今王家老宅的外墙上还保存着当年拴牲口的几个铁环。他对自己的雇员“不苟言笑”,管理严格,却待遇优厚,关怀备至。他所用的人大都是亲朋乡邻,踏实可靠。生意上的事全托付他们,自己每年大部分时间在家。然而他也没有闲着,他要为他的雇员们当“后勤部长”,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所用之人,念其劳于外,家事无细大,必为计划,体恤周至”。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耕种收割,他都会派人关照。甚至于亲自带人上门,为他的雇员建筑新居。他的雇员家人生活都较为宽裕,有的甚至颇有积蓄,有了做点小买卖的资本。有一个叫王鸿征的雇员病逝了,王重新就像扶养自己的孙子一样扶养他的儿子,并为他家建筑了新居。有一个叫王征明的孤儿,少年丧父,有一笔丰厚的遗产,他怕自己保守不住,就投到王重新的门下。王重新收留了这个孤儿,并为他代理财产。由于他“待诸仆严而有恩”,所以他的雇员都肯替他出力,甚至于为他卖命。战乱时他被一支乱军捉拿,有一个叫杨好宾的仆人,跑来向兵首叩头,请求代他受戮。兵首有感于此仆的义气,就把他两人一起放了。像这样的为人处世,人际关系怎么能不和谐!

        除了“宅心仁厚”之外,顺应民情也是王重新为人处事的重要理念。他在郭峪城中修建的豫楼,就是他这一理念的体现。豫楼,是按《周易》“豫”卦的卦义命名的。荀子说:“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豫楼的“豫”,除了这层含义外,还有“顺以动”,顺应民情动不违众的含义。早在建郭峪城之前,王重新就有建豫楼的打算,结果却是在城建好五年之后,一个特殊的时间才开工。这是怎样的一个“特殊”呢?请看王重新《焕宇变中自记》碑文的记载:“至崇祯十二年六月间,飞蝗灾起,自东南而来,遮云蔽日,食害田苗者几半。蝗飞北去,未几而蝻虫复作,阴黑匝地者尺许。穷山延谷,以至家屋房闱间,无所不到。谷豆禾黍等食无遗草。秋至明年三月尽,雨雪全无,怪风时作,桑蕊、菜苗皆以霜毙。且虫有如人形者,头尾有丝,结于树枝;虫有如跳蚤者,嚼食菜根。米价至三千五百仅获一石。以故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夫弃其妻,母遗其子,榆皮桑叶等类皆刮而食之,如人相食者,间亦有焉。”同治版《阳城县志》中也有崇祯“十三年三月,天赤、日月无光者二日。是岁无麦禾,人相食。”真是“种种灾异,千百年所未有”。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机”,豫楼开工了。“予因予崇祯十三年闰正月十五起修豫楼,即以佣工养育饥民数百,为一方保安固存之汁。”这就是说,豫楼是在蝗蝻霜旱灾害肆虐,人相食的“特殊时机”,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修建的。这里干活有饭吃能活命,何乐而不为!数百名劳工,不召而至。饥民以之活命,主人因此工成。皆大欢喜,其乐融融。所以泽州廪生王弘在《焕宇王翁豫楼记》中赞美道:“意造物者之设是久矣,而尽之于今,何其‘顺以动’也!天之佑也,人之助也,百世不易之道也。”

        阳城民风“勤俭质朴,忧深思深,有陶唐遗风”。旧县志还特引《府志》的话说,阳城人“重名节,惜廉耻”。在这种风俗的熏陶下,阳城人为官则忠,处世则义,居家则孝悌。

        按照儒家的理论,维护家庭和谐的保证是孝、悌。所谓孝,即孝顺,父慈子孝,尊亲敬老。所谓悌,即兄爱、弟敬,敬重长上。孝以维护纵的关系,悌以维护横的关系。阳城明清是受儒教影响很深的文化名城,“入则孝,出则悌”的范例是俯拾皆是的。有一个叫卫吾良的贡生,曾任太原训导。母亲病倒在床,他常侍奉在侧,喂水喂药必先尝而后进,内衣便器必亲自洗涤。母病四年,夜寐床侧,从不解衣睡觉。

        还有为孝敬父母而不去做官的人。陈廷敬母亲去世之后,父亲在家孤苦寂寞。为在老父膝前承欢,其弟陈廷继念诸兄弟为官在外,乃家居侍父,问安视膳,不忍暂离。直到父亲去世后,才就任国子监学录。城里有一个叫白雍泰的人,父亲患病,医生说非人参不愈。家穷,买不起人参,怎么办?听人说析城山有人参,即焚香告天,往山中,寻找数日乃得。嘉庆丙子(1816)参加乡试时,父亲于八月十五病逝。等他考毕回家,悲痛万分,数日不进水米。因为中秋是父亲的忌日,终身不再参加乡试。他学问渊博,晚年曾主讲城中仰山书院。

         兄弟敬爱情深,有白含章、白含秀兄弟为例。崇祯末年战乱时,白含章同弟弟渡沁河避难,途中遇兵被抓。他拿出自己携带的钱财想求释放,却没有得到批准。于是就对押他的兵士说:“杀我吧!弟弟尚未有子,请把他放了!”含秀听了哥哥的话,急忙说:“一家衣食全靠大哥,请杀我,把哥哥放了!”兄弟二人的义气把押解的军人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放了。

        也有把对兄弟的爱施加于侄儿的。在明末避乱时,田从典的父亲田雨时曾带幼儿与孤侄走避山谷间。因情势危急,恐不能两全,就丢下儿子,背负孤侄逃走。随后兵退,田雨时又往山谷间寻儿子,见儿子无恙,喜出望外。县城化源里有一个叫白植芸的人,早年父母双亡,十九岁就随人往豫州学做生意。中年兄病,闻讯即日夜赶路回家探望。到家不久,兄即气绝。植芸悲痛不已,安葬兄长之后,他又承担起小弟植兰和两个孤侄的养育、婚娶之责。

       如果说爱家人、爱族人与“孝悌”有关的话,那么助邻居、助乡亲就与“义”相连了。这样的事例也不胜枚举。有一个叫崔暶的人,其兄远在岭南经商,久而未归,其嫂病故,遗子女各一。崔暶不仅安葬了亡嫂,而且把侄儿侄女养大、婚嫁成家。后兄长归来,道谢。崔暶曰:“此吾分,兄何谢乎!”崔暶秉承父志,乐善好施,常常在年荒岁欠之时,接济乡邻。乡邻向他借债、借据累积多达五百两银子。一日,他把借主召来,当众焚之一炬。

        如果说这是富户,九牛一毛,拿一点助人不算什么的话,那么也有并不富裕,却倾其所有而助人的。上伏里有一个叫于士兴的教书匠,他在晋城舌耕。年末归家,道经苇町,见一人被索债者逼得十分窘迫,就走上前去对索债者说:“吾囊金九两有奇,如毁券,当以代偿。”索债者按他说的当众毁掉了借据,他也慷慨地倾其所有,代人还清了债务。春节在即,家中的老婆孩子怎么过年?我们既为之感动,也为之担忧!

        县志中还记载了陈三乐一件感人的事迹:有一年岁末,陈三乐偶感风寒,夜寝于床。忽有人敲门告急求助,他正欲起身,母亲阻止说,风很冷,明天再见来人。他睡下后,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于是对母亲说:“人遇急来求,度日如年;儿虑之不寐,是两不安也。”急忙披衣起床,把钱送给告急之人。回来后他笑着对母亲说:“可以安寝矣!”邑乘称他“为善不倦。岁祲,减飱以候饿者”。看来,这确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

        说到助人抒困,大义凛然者,就不能不说到台头人栗时荣。他从小不喜欢读书,挽弓射箭、舞刀弄剑,养成了一身豪侠之气。他的本家祖母和他的母亲曾因家常小事产生隔阂,以至弄得关系很紧张。就是这个本家祖母晚年卧病床榻,因其子早亡,诸孙尚幼,无人能够照顾,是这位栗时荣不计前嫌,侍候在侧,并如其子一样为她料理后事。这位从祖母深受感动临死前悔恨泪下,向他道谢。就是这位栗时荣,在花甲之年,竟然陪伴“罪臣”张慎言不顾风霜严寒,千里迢迢一直走到甘肃酒泉戍所。那是天启六年(1686)。张慎言被阉党陷害。谪戍酒泉。当时“珰炎炽甚”,“缇骑日几辈出国门”,全国一片白色恐怖。与张慎言交好的士大夫,连看望都不敢去看望他,更不要说为他饯行送别。张慎言离家启程时,也暗暗做好了“不复生还”的打算。栗时荣就是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情况下,不顾安危,不图报答“毅然请行”的。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